2022-2023学生双语报七上答案第二期,目前学生双语报答案网已经整理了2022-2023学生双语报七上答案第二期的各科答案和试卷,更多学生双语报答案请关注本网站。
1.A【解析】曲解文意。其他文明的文化奇观不是“都表现于巨石建筑和贵金属冶金术方面”,而是有的表现于前者,有的表现于后者。2.D【解析】A项,错在“引出了中国为什么以玉为礼神祭祖的中介的话题”,引出的是“为什么中国人能够不分地域、族属、语言的巨大差异,凝聚到一个文化共同体中”这一话题。B项,错在“论证了华夏文明的最高价值观就是‘化干戈为玉帛’”,论证的其实是玉帛有至高价值;而且“化干戈为玉帛”只是蕴含着华夏文明的最高价值观,但它本身并不是最高价值观。C项,错在“以及史前玉文化高峰出现在长三角地区的原因”,原文中“如果要追问”引出的内容不是《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》书中的内容。故选D项。3.C【解析】错在“在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方面”,是在把中国人凝聚到一个文化共同体这方面起了很大作用。
14.D【解析】错在“所见”,这是作者想象出的友人家乡之景:烘托的也不是友人的“陶然之乐”,友人是在落第后归乡的,由此可知,其心情不应是快乐的。15.【答案】①作者以木诗尾联对友人进行了劝诫,希望他以求取功名为重,在省亲之后及时返回参加明年春天的科举考试,千万不要追随江边钓翁,产生隐居的念头。②诗的首句说的是友人要归乡探亲,作者苦留不住。句中之“留”,就是希望友人在下第后不要气馁,而要保持信心,继续努力备考,这就为结尾的正式劝诫做了铺垫。(每点3分)【解析】解答此题,须首先指出本诗的劝诫之意是什么,从哪里看出来的。读诗可知,劝诚之意出现在尾联。“回期”,即返回京城的时候;“来春事”,从题目的“下第”可知指的是春闱,这是文化常识,理应知晓。则这句是劝崔约早点回到京城准备参加考试。至于“莫便江边逐钓翁”则明显是劝崔约不要隐居。把这个意思解说出来就是第一点。首句确实含有劝诫之意,它表现在“留”字上。崔约要回,作者要留,为什么留?对此分析,就可得出第二点。当然,根据题目,还要指出第一句的“留”与尾联的劝诫的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