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2023学生双语报七年级第11期答案,目前学生双语报答案网已经整理了2022-2023学生双语报七年级第11期答案的各科答案和试卷,更多学生双语报答案请关注本网站。
22.【写作提示】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。材料第一段强调方与圆各有其优缺点,因此要客观辩证地看待二者,不可一味褒扬或批判。材料第二段强调方与圆的不相合,可延伸为在道德品质、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的立场上只能方,不能圆,二者不能相容。材料第三段强调做人处世要“外圆内方”,把内在的“方”与外在的“圆”完美结合,以达到既坚持原则又与人为善的目标。“方与圆”貌似对立,实则辩证统一。写作时可先思考各自的优缺点。如“方”,可想到人品的方正,不同于流俗的君子风范,但“方”也可能是不知变通、格格不入;“圆”,意味着圆熟、机变、灵活,但也可能演变为没有原则,老奸巨猾。然后思考如何在“方”与“圆”中达到一种平衡,那就是“外圆内方”,既有原则,又能灵活变通:还可以分析何时必须“方”,何时应当“圆”。最后强调把握好“度”,对于不良现象,就要坚持原则,格格不入;“圆”更要适度,不能触碰底线。【立意参考】①“方”的境界与“圆”的智慧。②为人处世应外圆内方。③方圆之间,智慧人生。
10.A(原文标点:上曰:“计安出?”盎对曰:“愿屏左右。”上屏人,独错在。盎曰:“臣所言,人臣不得知。”乃屏错。错趋避东厢,甚恨。)11.B(“汉代诸侯分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”错,汉代只分为王、侯二等。)12.C(“后来有人控告袁盎”错,原文“人有告盎”,意思是“有人把晁错的打算告知了袁盎”,“告”是告诉之意。)13.①到了头发白了才发动事变,像这样,他的计谋不百倍周全,难道会发动吗?凭什么说他不能有所作为呢?(“举事”“百全”“何以”各1分,句意2分)》②袁盎说:“我的计策就是这样,希望皇上仔细考虑!”景帝就任命袁盎为太常,(让他)秘密收拾行装起程。(“唯”“孰计”“密装治行”各1分,句意2分)文言文参考译文:晁错向来与吴相袁盎不交好,晁错在某处就坐,袁盎总是避开:袁盎出现在何处,晁错也总是避开:两人不曾在同一个室内说过话。等到晁错升任御史大夫,派官员审查袁盎接受吴王财物贿赂的事,处以相当的刑罚:景帝下诏放免袁盎并把他降为平民。吴、楚叛乱发生后,晁错对御史丞、侍御史说:“袁盎接受了吴王的许多金钱,专门为吴王掩饰,说他不会叛乱;现在,吴王果然反叛了,我想奏请严惩袁盎,他肯定知道吴王的密谋。”御史丞、待御史说:“如果在吴国叛乱前,治袁盎的罪可能会中止叛乱密谋;现在叛军大举向西进攻,审查袁盎能有什么作用!况且袁盎应该不会参预密谋。”晁错犹豫不决。有人把晁错的打算告知了袁盎,袁盎很害怕,连夜去见窦婴,对他说明吴王叛乱的原因,希望能面见景帝,亲口说明原委。窦婴入宫奏报景帝,景帝就召见袁盎。袁盎入宫觐见,景帝正与晁错在调度军粮。景帝问袁盎:“现在吴、楚叛乱,你觉得局势会怎样?”袁盎回答说:“不值得担忧!”景帝说:“吴王利用矿山就地铸钱,熬海水为盐,招诱天下豪杰:到了头发白了才发动事变,像这样,他的计谋不百倍周全,难道会发动吗?凭什么说他不能有所作为呢?”袁盎回答说:“吴王确实有采铜铸币、熬海水为盐的财利,但哪有什么豪杰被他招诱去了呢!假若吴王真的招到了豪杰,豪杰也会辅佐他按仁义行事,也就不会叛乱了。吴王所招诱的都是些无赖子弟、没有户籍的流民、私铸钱币的坏人,所以才能相互勾结而叛乱。”晁错说:“袁盎分析得很好。”景帝问:“应采取什么妙计?”袁盎说:“请陛下让左右回避。”景帝让人退出,唯独还有晁错在场:袁盎说:“我要说的话,任何臣子都不应听到。”景帝就让晁错回避。晁错连忙退避到东边的厢房中,对袁盎极为恼恨。景帝最后又问袁盎,袁盎回答说:“吴王和楚王互相通信,说高皇帝分封子弟为王,各自有封地,现在贼臣晁错擅自贬谪诸侯,削夺他们的封地,因此他们才造反,准备向西进军共同诛杀晁错,恢复原有的封地才罢休。现在的对策只有斩晁错,派出使臣宣布赦免吴、楚七国,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,那么七国的军队可以不经过战争就都会撤走。”景帝沉默了很长时间,说:“不这样做,还有什么别的办法?我不会为了爱惜他一个人而向天下谢罪的。”袁盎说:“我的计策就是这样,希望皇上仔细考虑!”景帝就任命袁盎为太常,(让他)秘密收拾行装起程。过了十多天,景帝授意丞相陶青、中尉陈嘉、廷尉张欧上疏弹劾晁错:“辜负皇上的恩德和信任,要使皇上与群臣、百姓疏远。晁错应判处腰斩,他的父母、妻子、兄弟不论老少全部公开处死。”景帝批复说:“同意所拟判决。”晁错对此却一无所知。壬子,晁错穿着上朝的官服在东市被斩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