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.【写作指导】这是一篇典型的材料作文题,材料出自鲁迅的《最先与最后》一文,通过阅读材料,我们不难确定材料的关键词“最先”和“最后”。你会发现这道作文题像极了2021年新高考I卷的材料作文“体育之效”,这两道作文题都属于辩证关系的作文:一个是谈最先”和“最后”的辩证关系,一个是谈“强”和“弱”的辩证关系。鲁迅提及的“不为最先”和不敢“不耻最后”是国人的劣根性,缘何“不为最先”?因为“枪打出头鸟”,因为“木秀于林风必摧之”。缘何不敢“不耻最后”,因为“落后就要挨打”。不管是“不为最先”和不敢“不耻最后”,都是中庸思想的一种体现,似乎只有不先不后”才是最安全的。鲁迅先生还以观看运动会为例来论及“先”“后”,优胜者为“先”,自然可敬;然而,落后却不放弃者,更能体现人生的坚韧和拼搏精神,而这些人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。遥遥领先固然是种实力,值得尊敬;然而,落后中的奋进和坚持,才更让人钦佩。“先”后”的辩证关系对当代青年的成长也有重要的意义,“领先”要靠实力,“落后”仍不附:作文等级评分标准(满分:60分)放弃。参考立意:①敢于“最先”,不耻“最后”;②奋勇争先,何惧“最后”;③敢为天下先,落后更扬帆;④“先锋”诚可贵,“脊梁”价更高。
19.[答案】D【解析】“虽然…但……”后面的内容应对调,即:最后四句虽借石篱眼多暗示对时光流逝的悲哀,但更表露了要让心灵旷达的积极意味。20.【答案】①用典。“一念逾新罗”“荆棘埋铜驼”运用典故,表达在空间上的无拘无束,人世间的由盛转衰,委婉含蓄,内涵丰富。②对比。“我生乘化日夜逝,坐觉一念逾新罗”将世间的不自由、空间(意念)的自由进行对比。“觉来俯仰失千劫,回视此水殊委蛇”用时间的流逝与水的不变进行对比,发人深省。③直抒胸臘。“但应此心无所住,造物虽驶如余何”直接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:只要心灵不僵化、不停驻,自然界运行再快,又能对我如何呢?
以上就是2022高一英语周报三十三期答案,更多英语周报答案请关注本网站。
本文地址: http://www.ncneedu.cn/post/492.html
文章来源:admin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
2023-04-05admin
2023-04-05admin
2023-04-05admin
2023-04-05admin
2023-04-05admin
2023-04-05admin
2023-02-24admin
2023-02-24admin
2023-02-24admin
2023-02-24admin
扫码二维码
获取最新动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