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papers_name}}答案解析,请在关注本站。
">
陕西省高一2024-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估(二)2历史(ZO)试题,目前双语学习报答案网已经汇总了陕西省高一2024-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估(二)2历史(ZO)试题的各科答案和试卷,获取更多{{papers_name}}答案解析,请在关注本站。
宜昌市协作体高二期中考试·历史参考答案、提示及评分细则1.C考查秦朝的廷议。根据材料“下其议于群臣”“群臣皆以为便”“李斯”“秦始皇”可知,皇帝召集相关官员讨论政事,然后由皇帝根据讨论结果裁定朝廷决策,反映了朝廷决策的审慎,故选C项。皇帝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,讨论结果由皇帝裁定,即所谓“兼听独断”,故排除A项;材料不仅涉及丞相,还有其他官员,故排除B项;“民主性和科学性”说法错误,故排除D项。2.A考查明朝政治。根据材料“牧民者多失抚字”“而按察司官未尝有一人言者”“派巡按御史和督抚往地方监察官员,直接对皇帝负责”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,这一举措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,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,故选A项。材料并未反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,故排除B项;明中后期逐渐衰败,C项不符合史实,故排除;对地方监察加强,并不意味着郡县长官的权力被削弱,故排除D项。3.B考查古罗马政治。根据材料“执政官的设立必须在公民大会上表决并需要经过元老院的批准”“享有审查元老名单,决定补充元老院人选”“只能对议案进行表决,表示支持或反对,而无权修改或者提出新的议案”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,在罗马共和政体内部,执政官在共和国的行政长官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,拥有最高治权,但是也同时受到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牵制;元老院在共和国政治体制中居于核心地位,拥有很大的权力和威望,但是权力也受到一定制约;公民大会虽有立法权,但是却没有立法创制权。这些反映了罗马共和国时期为了防止专权,注重权力制衡机制的建设,故选B项。材料并未体现“僭主政治特征”,故排除A项;“独裁统治”与材料主旨不符,故排除C项;材料并未强调民与贵族的矛盾情况,故排除D项。4.C考查美国民主政治。根据材料“主要是全国性的和对外的”“保留于各州的权力则涉及人民的生命、自由和财产等”“托付给全国立法机关的选民集团”“托付给州或地方政府立法机关的选民集团”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,美国通过“三权分立”加强中央政府权力,使政府能有效面对内外危机,同时通过联邦原则保证各州的自主性,以此来建立一个有效且有限的政府,故选C项。宪法致力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权力的衡,而不是扩大中央政府的权力,故排除A项;1787年宪法否定了邦联制,故排除B项;材料并未涉及“政党政治”,故排除D项。5.C考查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。根据材料“实行共产党员、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‘三三制'政权的原则”“不分阶级、民族、党派、文化程度,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”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,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,中国共产党通过了“三三制”原则,并制定了促进“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”的等措施,这些措施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有利条件,故选C项。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,从一开始就注重民众在抗战中的作用,故排除A项;材料并未体现国民政府的力量是否被削弱,故排除B项;这些规定有利于增强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,D项说法过于绝对,且材料并未体现,故排除。6.A考查戊戌变法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,1896年,梁启超等人创办的《时务报》成为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宣传阵地,该报刊在发行之初,得到封建官僚的推广,一定程度上说明晚清内忧外患进一步加深,故选A项。戊戌维新运动的主力是资产阶级改良派,故排除B项;维新思想得到部分封建官僚的认可,但戊戌维新运动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,故排除C项;“自办报纸促进经济的发展”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,故排除D项。7.B考查九品中正制。根据材料“州郡中正官皆以朝廷委任”“写成‘状’以为吏部铨选的根据”可知,九品中正制旨在加强中央集权,故选B项。A项说法过于绝对,故排除;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,中正选人只看家世,形成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势族”的局面,故排除C项:科举制打破贵族政治特权,故排除D项。8.B考查唐朝监察制度。根据材料“台院侍御史主要掌纠举百僚及入阁承诏、知、推、弹、杂事”“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之仪,检查朝班时百官之仪态行履”“察院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,巡按州县,狱讼、军戎、祭礼、营作、大府出纳皆领焉”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,这些监察机构职责和分工明确,有利于促进官员行政效率的提高,故选B项。“权力和范围得到扩大”材料并未体现,故排除A项;“分权制衡”材料并未反映,故排除C项;宋代将御史台和谏院的职责合二为一,故排除D项。9.D考查西方文官制度。根据时间“1883年”可知,当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;根据材料“这类测验在种类上必须有实务性”,考试内容应是“与他们希望被指派的职务之相关能力与资格的那些相关事项”可知,美国文官考试要求务实性,这迎合了工业化社会的发展需要,故选D项。A、B、C项说法过于绝对,故排除。10.B考查晚清选官制度的改革。根据材料“中等学堂的教学科目有修身、读经讲经、理化、法制、财政、图画及体操等共12科”“高等实业学堂毕业生,最优等、优等、中等均作为举人,分别以知州、知县和州同用”可知,清末教育制度变革带有明显的新旧并存色彩,故选B项。清朝没有实现初等教育的普及,故排除A项;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,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,故排除C项;1905年后,学堂选官、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,故排除D项。【高二期中考试·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(共2页)】
2023-09-15 17:44:53
2023-10-05 00:27:25
2023-09-15 18:55:15
2023-10-01 00:57:09
2023-09-15 17:36:5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