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papers_name}}答案解析,请在关注本站。

">
当前位置:首页

2024年高三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24·G3DY·历史-R-必考-QG 历史(一)答案预览

时间:2023-11-06 21:21:09 阅读:1

2024年高三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24·G3DY·历史-R-必考-QG 历史(一)答案预览,目前双语学习报答案网已经汇总了2024年高三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24·G3DY·历史-R-必考-QG 历史(一)答案预览的各科答案和试卷,获取更多{{papers_name}}答案解析,请在关注本站。

二、非选择题:共3题,其中17题18分,18题16分,19题18分,共52分。17.阅读材料,完成下列要求。(18分)材料一孟子作为战国时期的士人阶层,在当时“道术为天下裂”的时代,面对现实社会,尤其是对百姓疾苦的深切体会,极力倡导仁政思想,尤其关注“民”,倡导“与民同乐”“保民而王”。他抱着“苟不至于仁,终身忧辱,以陷于死亡”的价值追求,自信地认为“当今之世,舍我其谁”,并积极奔走各诸侯国,以践行自己的济世志趣…“王如用予,则岂图齐民安,天下之民举安”。孟子的济世志趣顺应了当时社会知识群体的价值追求和政治需求,而在当时“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,以攻伐为贤”的社会,孟子却倡导“唐、虞、三代之德”,他的这种主张又未能解决当时统治阶层的需要。—改编自张炜芳《孟子高昂的济世追求》材料二黄宗羲在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之后,进一步提出了“变法救世”的具体措施。主张措范“原夫作君之意,所以治天下也,天下不能一人置相权以分君权而治,则设官以治之。是官也,分身之君也。”“学校,所以养士也。然古之圣王,其意不仅此设学校以监视朝政也,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,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。”“授田于民,以什一为则,未授之田,而二十一实行仁政,降低税率,减轻民众负担为则。”一—改编自曹德本《中国政治思想史》(1)根据材料一,指出孟子“济世思想”的不足之处,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。(10分)(2)根据材料二,结合所学知识,评析黄宗羲的“变法救世”主张及措施。(8分)2023年邵阳市高二联考(历史)第4页(共6页)
本文标签:

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,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,任何内容转载、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。

鲁ICP备202100014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