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papers_name}}答案解析,请在关注本站。

">
当前位置:首页

衡水金卷先享题·月考卷 2023-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[X]语文答案

时间:2023-09-13 00:03:08 阅读:9

衡水金卷先享题·月考卷 2023-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[X]语文答案,目前双语学习报答案网已经汇总了衡水金卷先享题·月考卷 2023-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[X]语文答案的各科答案和试卷,获取更多{{papers_name}}答案解析,请在关注本站。

3.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A.诗歌起首两句,以设问入题,点明在青绮门送别友人,为下文抒发与友人的离别之情做铺垫。B诗歌三、四句,以酒肆中侍酒胡姬招手邀请去那里饮酒,婉转表达诗人对裴十八的不舍之情。C.诗歌九、十句,表达了诗人坚持自己的鸿鹄之志,虽然身处逆境,也绝不向现实低头的豪情。D,诗歌末尾两句,表明了两人对现实的清醒认识,相同归趋,暗含了诗人对裴十八归隐的赞赏。【答案】C【解析】“也绝不向现实低头的豪情”错误。这两句诗表示自己要像鸿鸟一样展翅高飞,离开长安。“难具论”是“难以详说”的意思,表明诗人感情复杂,不能简单概括为“绝不向现实低头的豪情”。4.“风吹芳兰折,日没鸟雀喧”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,请简要分析。(6分)【答案】①“风吹芳兰折”喻指政治环境恶劣,贤人遭受排挤。②“日没鸟雀喧”喻指朝廷昏聩,奸臣得志猖狂。③这两句诗包含了诗人深广的忧愤之情。(三)阅读下面这首唐诗,完成5~6题。(9分)送皇甫曾赴上都①刘长卿东游久与故人违,西去荒凉旧路微。秋草不生三径处,行人独向五陵归。离心日远如流水,回首川长共落晖。楚客@岂劳伤此别,沧江欲暮自沾衣。。文【注】①唐大历十一年,刘长卿因遭诬告由鄂州淮西任上被贬为睦州司马,途中与赴长安求职的皇甫曾短暂相聚。②楚客:屈原忠而被谤,身遭放逐,流落他乡,故称“楚客”;后来泛指客居他乡的人。5.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A.首联“久”字写出阔别时间之长,有时过境迁的感慨与不经意重逢的喜悦。B.友人西行只身赴京求职,路途荒凉,形单影只,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。C.颈联以“流水”作喻写再别后的情景,又写眼前别离之境,虚实结合。D尾联沧江话别,诗人不因离别而劳心伤感,一反常情,情感颇为乐观。【答案】D【解析】“诗人不因离别而劳心伤感,一反常情,情感颇为乐观”错误。诗人不愿与友人再添离别之伤,看似豁达乐观,实则是无奈的劝慰。6.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。(6分)【答案】①与友人相逢的喜悦和后会难期的感伤。诗人与友人意外相逢,心生喜悦;但再别后相会难期,心生感伤。②对仕途艰难的感慨。诗人含冤遭贬,友人前途未卜,感慨之情见于言外。(四)阅读下面这首唐诗,完成7一8题。(9分)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①(其一)李贺洛郊无俎豆,弊厩惭老马。小雁过炉峰,影落楚水下。长船倚云泊,石镜®秋凉夜。岂解有乡情,弄月聊呜哑。【注】①该诗作于元和八年。李贺因病辞官,家境窘迫,遂至洛阳寻找出路。时隔不久,他的弟弟也离开故乡前往庐山一带谋生。②石镜:庐山山南石镜峰。7.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A.标题点明了写作缘由,即诗人为将前往庐山谋生的小弟送行。小季,指排行最末的弟弟。B.首句交代送别地点和场景,“俎豆”指饯行的菜肴。此句写出当时洛阳郊外的荒凉和衰败。C.五、六句寓情于景,选取长船、云、石镜峰、秋夜等清冷的意象,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氛围。D.诗歌虚实结合,前两句实写,后六句借助想象描摹离别后弟弟的情形,手足之情溢于言表。【答案】B【解析】“此句写出当时洛阳郊外的荒凉和衰败”错误,并非洛阳荒凉衰败,而是诗人自己贫困狼狈。8.诗中写“老马”和“小雁”,对表达送别之情有何作用?请简要分析。(6分)【答案】以“老马”自比,写出自己因生活拮据无法很好地为小弟饯行的愧疚之情;把“小雁”比作远行的弟弟,想象他独自奔波的飘零孤寂,表达诗人送别时的担忧和难过。两种意象的使用使送别时的心情更复杂。·84·
本文标签:

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,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,任何内容转载、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。

鲁ICP备2021000143号-10